food13.jpg

這一篇的標題應該是受了小貓某篇文章的影響,但是想寫的內容卻是完全不同。

這標題的意思是:日本的生活雖然很好..........

然後呢?對!有些人就是會想問「然後呢?」

有學日文的人應該知道,日文都是習慣講一半的。所以這樣的意思就是:雖然很好,但心中就是有點不喜歡的感覺。

對於日本人來說,很多話,如果背後蘊藏的意思,不說的話,對方也會知道,那就不要說。

在語言學的研究裡,德文與日文是世界上最極端的兩種語言。

德文會把所有的情報都說的非常清楚,而相反的,日文則是很多話都不說清楚。中文跟英文則是差不多,都在中央的部份。

 

舉例來說,兩個人走在路上,一個人問另一個人:「你有帶錶嗎?」

如果是德國人,就會回答:「有啊」或是「沒有」,對話到此結束。

但如果是日本人,就會立刻回答:「喔,現在是十二點半。」

因為日本人覺得,你會問他有沒有帶錶,就是要問他現在幾點,於是,日本人會很體貼也很自動的,就把時間報上來。

不過對於德國人來說,你要問我時間,直接問不就好了,為什麼繞一大圈問我有沒有帶錶?既然問我有沒有帶錶,那我回答這個問題就好了,誰會想到要回答你時間啊。

之後我問了許多台灣人,如果是你,你會怎麼回答?

果然,兩種答案都有人說,因為中文就是正好在這兩種思維的中間。

 

另一個例子是,如果現在想佔用5分鐘,問人家一下問題,你會怎麼說?

我想我在台灣應該會說:「現在有空嗎?」

翻成日文好像會變成:「今暇ですか。」相信如果一個男生跟一個女生這麼說,她應該會神色緊張,有點不知所措,

因為以日文這麼說,就變成問她現在有沒有空,想邀她出去。

「你也太臭美了,才問妳現在有沒有空,就以為我要邀妳。」

這就是日文都會自己延伸太多的原因,講完前面,後面自己都想完了。

那可以正確傳達只是要借用5分鐘,不是要找你吃午餐,到底該怎麼說?

「ちょっとよろしいですか。」意思是; 「佔用一下子可以嗎?」(有點怪吧,我也不知道怎麼翻比較正確)

這個ちょっと我真的不太會翻,直翻應該是「一點」「有點」,但是他是意思其實很不清楚,很多時候都可以用。

跟人家要一點東西的時候,想拒絕人家的時候,表示自己有不同意見的時候,都可以說這句ちょっと,真的很微妙。(微妙這詞,我來日本之後也很愛用)。

blog650.jpg

光從語言上來看,就可以看出很多國家的不同文化或是價值觀。

而這些文化的差異,就像一個籬笆,當由一個國家進入另一個國家的時候,雖不致讓人無法跨越過去,但也常會讓人跌得鼻青臉腫。

異文化衝擊!

每個留學生都會遇到這個問題,「異文化適應」,變成是每一個留學生都會經過的階段,只是隨著境遇不同,每個人的過程也會有些不一樣。

有專家研究,異文化適應,大概可以分成四個時期(也有人說是三個啦,大同小異):

蜜月期:這個時候,只會看到這個國家好的地方,也會一直去把這些國家的許多風土人情與自己國家相聯結,覺得什麼都很新鮮,什麼都很棒。

撞牆期:開始會看到這個國家文化的另一面,有很多都跟自己國家不同,一開始來的時候的新鮮感不見了,有好多東西都和自己原本所想的不一樣,照著自己之前的行事原則行動,好像會出錯。

混亂期:這個時候,已經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反應才是對的,該以自己國家的準則,還是這個國家的標準,行事舉止,似乎怎麼作都不對。很多人在這個期會有「不如歸去」的念頭。

明瞭期:一旦可以熬過前一個時期,就會慢慢進入這個時期,會明確的分辨出什麼是自己的東西,什麼是別人的東西,什麼時候該用什麼反應來處理,就好像手上有很多牌,可以清楚的知道,什麼時候出哪一張牌。

 

這一系列的話題,我在去年剛來的時候,就很想寫,其實好像也有寫一、兩篇。

但是值得我紀錄的事情實在太多,所以東記西記,加上我也適應的很快,這些期飛快的就過了,所以這種文化差異的文章我就沒有寫了。

是因為最近,跟一些今年剛來的學生在聊天,看到他們的過程,覺得很有趣,才又想來寫一寫這個話題。

gin5.jpg

我來日本所經歷的文化適應階段,好像跟很多人都不太一樣。

日本並不是我一開始想留學的地方,加上家裡的人和日本一直都有許多關聯,對於日本,我並不是那種存著美好幻想的人,相反的,我本來就不太喜歡日本。

當初為了表示誠意,想詢問可不可以入學,我們專程來到日本拜訪老師,那個時候我住在新宿歌舞伎町的後面,每天回去旅館,都會看到一些烏鴉男在拉客,滿地都是喝醉酒吐過的痕跡。

東京,這個旅人眼中好玩到爆的城市,在我看來只是酒氣沖天,亂七八糟的地方。

然後老師要求我們要先跟診一天,當時我看這些年輕研修醫師作事的方式感覺,我都不是很欣賞。

所以我打從一來,就不喜歡日本這個國家,其實後來我好像還跟老爺哭鬧了很久,說我不喜歡日本、不想來念書。

所以我應該是一開始就跳過了第一個「蜜月期」,直接從討厭日本的「撞牆期」緊接著「混亂期」開始。

好,一定有人看到這就想開罵了:「不喜歡日本還去念書,你騙誰啊。」

我就是一個這樣的人,明明知道過程會很苦,但只要目標明確,我可以為了它,吃很多苦。

就好像,不管多難喝的中藥,因為它對我的身體好,我只要知道這一點,再苦我都會喝下去。

但相反的,不管是多簡單的事,只要是我不想作,或是覺得這麼作沒意義,再輕鬆我不會去作。

很怪的人......

我知道我想學臨床技術,想念臨床的學位,日本算是少數可以讓外國人念的地方,為了這個理由,雖然不喜歡日本,我也是會一邊罵一邊念的。

所以有些從比較早期開始看我的格子的人,應該會知道我一開始來日本時,過得並不快樂,會跑去河邊放聲大哭,會天天吵著想回家,直到一、兩個月後,才開始好轉。

因為我必須一直不停的告訴自己,或者說是不停的催眠自己「日本很不錯」,同時也是為了讓家裡安心,於是我開始用力觀察他們,努力的寫一些日本人的優點。

叔公已經歸化日本籍,他娶日本老婆、賺日本錢,討厭吃魚吃壽司,討厭喝味噌湯,卻住在日本,

骨子裡,他恨日本入骨,每次看到我們,都叫我們趕快回去,或去美國念,不要留在日本,其中原因當然也包括早期這些外國人在日本生存不易,讓他吃了不少苦,所以他覺得我們也會遇到這些事。

他當初看到我的格子裡,說了些日本人的好話,寫了封長長的信給我,覺得我只是一開始,慢慢就會不一樣。

言下之意有種:「啊,你們不懂啦,等遇到就知道。」

事實上我們老早就遇到了,我們直接就跳過第一個期了,並不算是被蜜月期矇蔽。

看完叔公的信,我們兩個人在電腦前哈哈大笑了好久,因為老爺很清楚知道我對日本是什麼想法,也知道我對來日本念書是什麼想法。

他也知道,我是個理性思考的人,為了讓自己在這裡生活的快樂一點,所以我才會努力的開始觀察日本的優點,是為了讓自己透過了解來解決問題。

並不是一昧的覺得日本人好。

這算是認知心理嗎?用另一個角度來看事情。

當我開始觀察他們的優點的時候,我也慢慢能體會這些日本人的想法,發現只要站在不同的視角來看,事情就有不同的面貌。

等到我可以理解這些的時候,我就比較掌握的住跟這些日本人相處的節奏,日子也過的快樂許多。

所以我猜想,我們現在應該是在明瞭期的時候了。

至少我們不會對於自己該怎麼作,感到太徬徨。

至於老爺,他是說他一直都在最後一個期啦,但根據我的觀察,他只是感官太鈍,自己也經過這一些而不自知。

不過他滿標準的,四個期都經過,就好像大病一場一樣。

只是我們還算滿幸運的,因為兩個人可以互相當對方的鏡子,給彼此建議,所以我們大約半年內,就算是痊瘉了。

DSC07191.jpg 

前一陣子跟一個朋友在聊天,我覺得她來到這也不短時間了,可是似乎一直都適應的不好,自己過得很孤單,很不能融入這裡的生活,跟日本人也都還搭不上幾句話。

交的朋友似乎也很侷限,常常聽她在抱怨在日本的生活。

我只能跟她說:「對於異文化,接受它,但不一定要認同它。」

你可以說日本人壓抑,作事小心又龜毛,說話不說「本音」(心中的真話),笑容很假,明著笑背著罵......

但是這就是日本,雖不是所有日本人都這樣,但的確有這特質的人不少,總有遇到的時候,

遇到的時候,就是接受它,順從它,就像是我之前在練太極拳一樣,被打就順勢把這個力接下來,才不會受傷,跟它硬踫硬,痛的一定是自己。

而且「不適應」真的代表別人都是錯的嗎?

日本是個很重視團體的地方,在團體裡就是要合群,當然有時候他們也會用很過度的方式在維持這種團體合諧,不然也不會有「霸凌」的這種問題。

台灣在解嚴之後,威權主義漸漸式微,以前大家還會對於威權,敢怒不敢言,不滿意但會保持沉默,這不見得是好的,但它是一個現象。

之後,我們也受到美式英雄主義的影響,漸漸變成是一個高度重視個人意志的地方,大家很勇於表達自我,卻也慢慢失去對於團體裡的合群概念。

這個我以前在帶剛畢業的學生工作時,看到他們只重視個人利益,很會為自己爭取權利,卻不問自己為團體盡多少義務時,真的感觸很深。

所以很多台灣人來到日本,對於這種「在團體裡不能不一樣」的文化時,會很不能接受,感覺自我被壓抑、扭曲,往往都是這個部分讓人最痛苦。

我說的這個朋友不是台灣人,但卻也很難融入這個地方。

她總是覺得:我們以前都不是這麼作的,我不要。

所以她不主動接觸這些日本人,也拒絕跟這些人交際,然後又覺得日本人冷淡。

不管是在任何一個地方,自己不主動,也不能指望別人會理你吧。我想大家都沒有這個義務要對這樣一個不主動的人釋出善意吧。

在日本,團體就是一個很基本的人際關係架構,不管喜不喜歡,既然人在日本,「接受」就是了(我不喜歡日本,我都接受來這裡念書了)。

但是接受他不代表要認同,也不是意味要把心中原本的準則都丟掉,只要心中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在努力就好了。

這一點我覺得相當重要。

就像是叔公寫的我的信上說的:If they stay long enough, they would be able to distinguish Japanese ways absolutely unacceptable, from those that can be accepted without sacrificing their personal integrity.

 

 

 

嗯,好像很少寫這麼嚴肅的話題,因為最近似乎常常充當一些新來的人的垃圾桶,所以有感而發,至於這種議題會不會繼續寫下去,我也不知道,到時再說囉。

因為其實還有很多的細節可以寫呢。

其實我一直不想寫種文化差異的內容,是因為這有點爭議性。

常常在日本留學版或是文化版,常常有人會為了「日本人到底是怎樣的人」,正反意見爭論不休,

只要有人出來說,他覺得在日本過的不錯,或是覺得日本人和善,就會有人出來說:「你住的不夠久啦,久了你就知道了。」

或是只要有人出來說:「日本人就是A型龜毛人,如何又如何討厭。」又會有一堆人出來說自己遇到的人都很好啊,是你自己的問題啦。

就這樣,只要住過日本的,大家都一付想當日本通的樣子,只有自己說的是對的,其他人的感想都不對,於是永遠沒有共識,這話題也像月經文一樣,不停的循環。

我住的不夠久,也沒有資格說什麼,但我也有認識一些住了半輩子的人,或是畢業後在日本工作很久的人,也不是大家都覺得日本人都是好人或是都很討厭,

我想,每個人的際遇都不一樣,遇到的人也不同,就像是瞎子摸象一樣,沒有所謂的誰對誰錯,只是每個人的視角不同,個人過去的經驗也會讓這一切的感受都不一樣,

就比如有些外國人看完海角七號,覺得台灣都是長這樣,好像沒有高樓大廈,他只是沒有看到台北有個101大樓,或是痞子英雄裡美的不像話的高雄。

大陸人來台北觀光,覺得台灣人好守交通秩序,那也只是他沒看到其他地方滿街沒帶安全帽騎機車、不看馬路闖紅燈的人罷了。

事情都有很多面,一個國家也會有很多種人,覺得為了「日本人到底是怎樣的人」而爭論,其實有點無謂。

所以我不想寫「日本人就是如何如何」,只想寫「我遇到的日本人怎樣怎樣」,這就是我的經驗談而已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搖擺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