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SC04764.jpg 

之前看到「童年、夢想、勇氣」這本書的新聞,是一個老師讓小朋友發揮創意,完成一件計畫,最後小朋友決定要訪問台灣幾位有名的人士,最後這些訪問集結成書。

這是他們的部落格:
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kids580

看著他們的部落格,我微笑了好久。

因為這樣的故事與老師,讓我想到我難忘的小學生活。

自從家長的權力無限上綱之後,大部分的老師已經都懶得管學生太多了,反正每天平平安安的教課,平平安安的回家就好,教書只是一項工作罷了。已經很少有老師願意做這麼吃力不討好,又跟上課無關的東西。

但是,十年來,我教過家教班,也教過琴,加上自己的經驗,我深深的覺得:我永遠不會記得我某次段考多少分,但會記得自己做過某件了不起的事。這件事情,可能是一項計畫,可能是一個表演,可能是一場比賽。

考一百分,永遠不是最重要的。

小學一年級有一天,老師叫班上前15名的同學站起來,出去考一個很奇怪的試,記憶中,就是一堆奇奇怪怪的圖形缺一角,要我們選出缺的圖形。

之後類似這樣稀奇古怪的考試,考了好幾次,只是每次都有一些同學不用再去考了,我都很羨慕他們。直到最後,只剩下3個人:班長、副班長跟我。

最後的一次考試是一個老師對一個學生的「一對一面試」,要考一整個早上,老師把我們叫到跟前說:「班長副班長,你們要認真考,一定考的上的」,然後轉身對我說:「你盡力就好。」

沒辦法,我不是個會在課堂表達意見的孩子,長的胖胖、晒的黑黑的,剪個男生頭,怎麼看都跟那種白白淨淨的模範生連不上關係。

我記得我考了一堆怪問題、拼圖.......。

一陣子之後,上課時有個不認識的老師走進教室,對我說:「恭喜你考上了,以後有一半的課,你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。」

我一直過了好一陣子,才知道我考上的是「資優班」。當時這是全校第一屆的資優班,所以誰也不知道這是什麼。

甚至我們班的名字叫「資源班」,不可以叫資優班,就是老師們希望我們要保持謙虛的心。

也正因為這是第一屆的資優班,所以不僅學生搞不懂這是什麼,家長也都不知道,因此考試過程很公平,沒有所謂先準備或是先補習的事情。

然後,我們的老師也是年輕新老師,卯足了全勁帶我們,現在想起以前資優班的課程,我都覺得我好幸運。

我們有特別的數學課、特別的國文課,還有一些奇奇怪怪很有創意的報告,例如暑假要自己找一個主題做出一本書,或是要模仿芥川竜之介的筆風寫出一篇文章,或是設計特別的數學遊戲來給同學玩。

每個禮拜老師都會從國立編譯館借科學影片來看,每週都有半天去參觀,每兩週就有全天性的參觀行程,各式各樣的博物館、圖書館不說,還參觀過造紙廠、漢聲出版社、聯華食品、墨條廠、陶藝教室、胎毛筆製作、玩具醫院...........因為從小二唸到小六,參觀過的地方不計其數。

每學期都有露營,要準備很多創意節目、星際選美大賽............。

我們資優班的人往往在自己的班級上成績不是最好的(為此老師還很生氣,他覺得我們浪費自己的智商,本來還恐嚇要開除成績不好的同學,後來就放棄了),但我覺得我們的同學都是最有創意的人。

因為我們很幸運,有這樣心思開闊的老師們為我們準備各式各樣的豐富課程。

很多東西,課本上是沒有寫的,需要從生活中學習。

也因為這樣,小時候我們就跟著林衡道教授到處參觀台灣廟宇,我小學就把他寫的「鯤島探源」看的滾瓜爛熟。也因為這樣的培養,所以我到現在還是好喜歡看古老的建築跟寺廟。

像我們家這樣的勞工家庭,是不可能給我們建立這麼廣闊的視野,所以我非常感謝小學那段時間的栽培跟學習。

不同於有些號稱特殊教育,但其實是國中課程先修班的A段班,我覺得我們真的被紮實的灌注許多課本沒教的東西。

之前我曾經聽過有資優班的代課老師在抱怨,覺得資優班太常出去參觀了,這種參觀一年一次就好,何必這麼常去。

我不知道站在教育界人是的眼中是怎麼看的,但以我身為這樣一個接受過特殊教育的人來說,我覺得這種親身參與的經驗是比讀多少的書都有價值的經驗。

日本最近在徵求留學生來當特任講師,可惜我的日文不夠好,不然真是想去報名。

這些甄選過後受過訓練的各國留學生,會被派到各個中小學校開特別講座,介紹自己國家的特色風情、教育制度、政治經濟,他們的訴求就是:「念再多的書,不如親自聽聽這個國家的人怎麼介紹他們的國家。」

國際觀啊,就是這樣訓練的。

反觀我們現在台灣的小孩最愛掛在嘴上的就是:「我又不是不念書,就是教改啊,改的亂七八糟。」

我很想問,這些小孩真的知道教改之前是怎樣的狀況嘛?還是只是聽大人們在說的?

或是因為媒體整天就是這樣罵,家長也很會罵,所以學生也跟著罵。

檢討自己之前,永遠是先檢討別人。

事實上,不管教改怎麼改,自己永遠都是跟自己同年齡的人在競爭,也就是說,大家都是教改下的學生,立足點也是相同的吧。(不要跟我討論貧富差距,我在討論的不是這個,只是學生讀書的心態)

我常會懷疑,不管是學校教育、家庭教育、還是社會教育,到底是給了這些小孩子什麼東西?

保護他們過度,然後才笑人家是「草莓族」?

 

所以我看到現在還有這樣的老師,不怕辛苦,真心的去思考「當老師的可以給學生多一點什麼?」,真的很感動。

舉例來說,我聽老師抱怨過:「教育部部訂的寒暑假作業,都沒有考慮城鄉差距,要小朋友去聽音樂會寫報告,鄉下去哪聽音樂會啊?」

這樣說似乎有道理,但是其實每個地區都會有每個地區不同的狀況,老師如果覺得這些東西不合用,是不是應該要量身調整一下?

反過來說,如果今天教育部規定:「暑假要寫灌蟋蟀的心得感想,或是看完廟會的感想。」要城市的孩子去哪作這種事啊?是不是也不顧城鄉差距呢?

我小學的時候寫的暑假作業,都是學校老師自己調整過的,我覺得很好很有趣啊,當然我知道這些老師們一定有很多苦水想吐,但我只是想表達我很尊敬這些,除了把老師這個工作當吃飯工具以外,還真心的會替學生想一些事情的老師們。

 

有一次我辦學生發表會,希望學生除了練琴以外,還可以從發表會上學到一些別的東西。所以我要求每個小學生(不管大人小孩),要整理一個簡單的曲目介紹,去找出他表演的曲子的起源也好,作曲家故事也好,甚至是電影配樂的背景也好,總之要找些資料來。

然後要把這些資料讀過,整理成一到兩分鐘的介紹,並且要教會其他表演的人,讓其他人來介紹自己表演的曲子。

這時我就可以感受到每個學生對這種作業的處理能力,有的學生可以做的很棒,寫出精闢又有創意的稿子,

有的只是拿著爸爸列印的七大張莫札特生平來給我,自己看都沒看過,當成交作業。

最後我費了一大番功夫,才讓大家都完成這樣的東西,當時禁不住會想:「我做這些事有意義嗎?」。

除了練琴學琴這件事以外,我平常也很愛管學生其他的事,例如學校的功課啦,跟爸媽兄弟姊妹的相處啦,因為我覺得很少有老師可以這樣一對一,教一個學生教十幾年,從小捏到大,所以這樣的情誼是很難得的,不趁機多管閒事,誰會管?有多少小孩會跟爸媽百分之百說真話?

雖然大部分家長對我的這種雞婆作法很認同,但也有家長覺得我教琴就好,管這麼多幹嘛,不過這種家長通常也會被我趁機掃出門去(真是太囂張了,又不是賺很多錢的老師,還會把學生推出去......)

但是我真的無法跟「不在乎」的家長合作。因為我雞婆。

所以看到其他雞婆老師,我就會多看兩眼,呵呵,很懷念的雞婆生活啦。

在此,我要衷心的感謝,從小到大對我雞婆與關心的老師們,謝謝你們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搖擺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