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還不到衣錦還鄉的地步,但是這次回家過年,是老爺睽違台灣一年半後,第一次踏上家鄉的土地,所以大包小包的禮物還是免不了的,有姊姊們托買的黑糖、罐頭、衣服,還有要送家人的保暖衣物,一些伴手禮....本來只想帶一個登機箱,瀟灑的回家,看來是不行了。
加上我們當初帶了很多衣服來日本,結果都不夠暖,人還都瘦了一圈,每件衣服都像掛布袋,只能在日本重買,這些不合穿的衣服,部分回收,部分在台灣還能穿的,就趁這次帶回台灣,所以,我們這次回家的行李,足足有四大包,加起來是41公斤,挑戰兩人40公斤的上限,還好地勤人員什麼也沒說,我們就默默的通關了。
在飛機上吃了還不錯的飛機餐,還有在機場買的北海道Royce巧克力,以填補上次去北海道沒買到的遺憾,吃吃喝喝了二個多小時,怎麼還沒飛到?
原來Airbus真的飛的比較慢,以前每次都是搭到波音的機型,二個多小時,才剛吃飽看看電影就到台北了,這次足足飛了三個多小時,時間長到空姊還來送了一次點心和飲料,這才到了桃園中正機場。
在日本上飛機之前,我們兩個人都還一直在想著自己的實驗,尤其我前一天實驗還作到半夜兩點才回家,連要上飛機的當天,還是先去學校和老師報告完我的結果,才扛著行李搭機去。
飛機上,兩個人一邊聊天,聊的也還是自己的研究實驗,臨床上看到的問題,接下來的時間該怎麼安排什麼的.....一直到出了桃園機場,聞到空氣中濕濕的味道,看到路上亂糟糟的樣子,耳邊盡是按個不停的喇叭聲,這才感覺到,台灣到了,回家了。
腦中原本煩個不停的研究,隨著通關的腳步,早就溜到不知哪裡去了。
為了省機票錢,我們訂到的是很爛的時間,晚去早回,半夜12點才回到台北,進了家門,整理了滿坑滿谷的行李,拖著疲憊的身體睡了。
第二天,拿出我從一個月前,只要開會日文聽的很煩的時候,就開始寫的「返台必吃秘笈」,在密密麻麻的眾多希望中,挑了離我們家最近的巷口早餐店。
點了我最愛的飯糰、鹹豆漿,老爺還點了個在日本真的很難吃到的油條(不然就是貴到翻),硬生生的在一個肚子裡塞進平時兩天份的早餐,這才滿意的抹抹嘴開始一天的生活。
明明是冬天,剛回到台北的這一天,竟然是33度,天氣整個都亂了!
不知怎麼的,我好像忘了台北的樣子,台北的街頭,看來有點亂,有點吵,空氣有點糟,一切依舊,但怎麼有種陌生的感覺?
處處都是拆掉準備重建的所謂「都市更新」,紅燈轉綠燈的時候,幾十台摩托車一起發動時引擊的轟隆聲,震得我心煩意亂,逃遁無門。
美女名模們還是在依舊在看板上搔首弄姿,廣告著我不吃不喝30年可能都買不起的房子。怎麼台北現在的房屋都是60坪起跳?隨隨便便都是三、四千萬以上,是誰在買?是我這種安安份份工作的死老百姓嗎?
台北看來很繁華,但很不真實,連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台北人,都快在台北無立足之地了,這種高級的首都城市,卻讓我心生反胃厭煩的感覺,這麼浮華,這麼不像家鄉,這麼不像我認識的親切的台北,我人在這裡,多麼像個鄉巴佬。
突然浮上心頭的想法是:我在東京的家,好像還比較安靜比較像個家。
一直到我走進了家裡附近的黃昏市場,買了份韮菜盒子,捧在手心熱呼呼的,吃得滿嘴油吱吱,看著滿街的人來人往,買菜賣菜的吆喝,10塊20塊一大把的青菜,人人過著平凡的日子,這才讓我真的覺得台北還是一樣的可愛,還是我記憶中的家鄉。
晚上,和SJ約了去龍都酒樓吃烤鴨,在MSN上,她已經不知道第幾次告訴過我這烤鴨是有多好多好吃,看的我口水直流,害我一心只想扔下我的實驗,快快飛回台灣。
三個人點了一隻烤鴨,工作人員現場片鴨,動作俐落。
她問我們要皮要不要去油,我還搞不清楚是怎麼一回事,SJ便老手的說:一半一半。
原來她說的是片下來的鴨肉要不要去掉皮和肉中間的油。
不去油的,就是像這樣,吃得到皮、肉和油。
去油的,就是會留下肉,和一層酥脆的皮。
搭上餐廳特製的麵皮和甜麵醬,真是好吃極了。
皮很軟又很香,鴨皮酥脆,鴨肉有肉汁又不老,甜麵醬很特殊,偏甜,一口咬下,只能說「我怎麼這麼幸福啦」。
剩下的鴨骨架,可以作成鴨肉粥,香香濃濃,非常美味,值得一試。
我們還加點了我愛吃的鳳爪、奶皇包,還吃了餐廳送的甜點,這幾樣就還好,來這餐廳可以不用點這些廣式飲茶,味道普普,價位是也不貴就是了。
還是烤鴨最銷魂,雖然我家附近攤子隨便買的烤鴨三吃也很不錯,但是龍都的真的都更精緻,更美味,當然價錢也不便宜啦,我們三個人吃了兩千塊左右,還好我已經習慣東京的物價,才沒有被嚇到付錢手軟。
以前小時候,都只有和家人才會一起上館子,所以對我來說,「可以上館子吃飯」,是一件很「大人」的事,就像是去麵店吃麵可以叫小菜一樣,只有大人才會作,所以這可是我第一次,和同個年齡層的人上館子,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個大人啊(明明都32歲的人了.....)。
我們兩個就像是觀光客一樣,看到台北什麼都很新奇,什麼都拍照,過馬路突然要小心身邊隨時會衝出的車子,有點不太適應。
因為一直都沒有回到家的感覺,我們還像是出國一樣,想買什麼,想吃什麼就買,買了杯台北牛乳大王的木瓜牛乳,喝的很開心。可是,台北的物價,都變貴了。
捷運站裡的納莉颱風淹水高度,比我一個人還高,果然會這樣拍照的,多半是我們這種阿俗觀光客啊。
隔天,和媽媽約在信義區見面吃飯。
怎麼講的這麼生疏呢?因為我們真的太久沒回來了,有很多事要去辦,剛回來的兩天,人都一直在外面跑來跑去。
老爺的信用卡換新卡很多自動轉帳都沒更新到,所以手機費沒繳被停話,銀行只剩50元,一年沒動他,所以被凍結不能用,跑去銀行要雙證件才能辦理,很豪氣的拿出身分證和駕照,這才發現駕照也過期了,只好用在日本的「外國人登錄證」,勉強算是雙證件,才救回這個帳戶。
過期的駕照也要去補辦,才可以申請駕照日文譯本,就可以直接到日本換日本駕照了。
所以兩年不在,老爺簡直要人間蒸發了。
台北也變了,就在我去年過年去西湖玩的時候,看到人家西湖都有可以出租遊湖的自行車,覺得很棒,沒想到過沒多久,台北也有了,感覺相當不錯。
只是這應該也不是新聞了,只是我和台灣太久沒接觸了。
紐約紐約的自由女神像也變得很有趣。
我們約在紐約紐約樓上的「紅碪」港式飲茶。可能是前一天吃到不怎麼樣的鳳爪,讓我很想吃港式飲茶吧。
媽媽也很懂我們,知道我們回家時煮一些家常菜沒什麼意思,這些我們在日本自己也會作,想念的都是自己作不出來的味道,要吃就要去外面吃些好料,所以每次我們回家,她也都很有默契的不會多作菜,而是等著和我們一起出去東吃西吃,也算是打打牙祭。
這一家店還是很好吃,但服務品質下降了....
點了愛吃的鳳爪、馬蹄條、蝦粉絲...,吃得不亦樂乎。
回國前,一直以來很照顧我的大姨過世,大舅又住進加護病房,之後還去拜訪了在我出國前才動過開胸大手術的二舅,覺得這些長輩們真的都老了,不再是我們小時候心中的巨人。人生無常,未來難料,能和媽媽這樣一起愉快的吃飯,真的是最簡單的幸福。
飯後,去買書,找同學,這才發現台大大學口一帶都變了,藝軒那一排的房子變成一大片的平地,蜜園也不見了。啊,都市更新,更新的不只是房子,還有我的記憶啊。
連青蛙撞奶都不再叫撞奶了。
我們整天作料理給日本人吃,偏偏家裡的人沒什麼吃過我們作的菜,所以這次,特別去南勢角的泰緬一條街買泰式酸辣湯的材料,準備作泰式酸辣湯給家人嚐嚐看。
還看到了我們之前不知道的羅望子的飲料,滿好喝的。
就這樣,幾天過去了,要辦的事,也差不多在年前辦完了,包包拎著,和老爺一起回屏東過年吧。
高鐵坐到高雄,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看牙醫,老爺家有很多人都是牙醫,找上的是老爺的表哥。
老爺就是老爺,過的一定要和我們這種平民是不一樣的,我們這種平民,牙齒自己要長好,長不好就只能當虎牙妹,而老爺小時候就花大錢作過牙齒矯正,智齒還長成歪的,長不出來又蛀牙,出國前在台北看過牙醫,人家說很麻煩,不好處理,要開刀才能弄出來,是個大工程。老爺想說都要出國了,就先不作吧,等到痛了再說。
這次回來,想說問看看表哥的意見,表哥不愧是天普大學回來的,看了看冷冷的說:「哦,很麻煩是吧?是啦,一分鐘左右結束」。
就這樣,老爺就拔了一顆牙。
拔完牙的一個小時後,我們出現在瑞豐夜市。(戰力真是堅強啊)
就是因為看了不該看的文章,本來回南部都除了吃潮州冷熱冰沒有別的行程的我們,決定要來去挑戰瑞豐夜市,還把公公婆婆這平常都不太吃外面的人都拉去一起吃。
因為不知道要吃什麼才好,我們就以人潮來判斷,不然就是看順眼了就買,吃了酥炸大魷魚、烤羊肉串、印度拉茶、泰式月亮蝦餅、炸彈烏賊燒、滷味....每一樣都深得我心啊。
台灣的小吃果然無敵!!
回到家裡,當然也還是少不了餵食的行動,過年嘛,哪有肚子餓的道理?
屏東又沒有體重計,此時不吃更待何時?
不過那個生魚片,是不是在日本超市便宜又好吃的生魚片吃多了,我怎麼覺得東港的生魚片粉粉的,一點口感都沒有?但是爸爸卻說這很好吃啊。
所以說啊,日本人來台灣,還真的不要請人家去吃日本料理啦,在他們眼中一定很不倫不類的。光是我們這兩個偽東京人,就對這生魚片很搖頭了。
貼春聯,新年到了。
利用新年假期,和老爺的高中同學們見面吃吃飯,東西普普,但是食物好不好吃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人,和朋友相聚才是最珍貴的。
往年的年初二,老爺一家都會和婆婆一起回娘家,去外公家吃辦桌,但是媽媽這一輩的人年紀也大了,慢慢的,他們也變成別人的娘家,表哥的家裡,表嫂們也要回她們的娘家,到最後,今年好像大家都有事,就不一起辦了。
以前這樣很熱鬧,覺得很好玩,今年這樣好像有點冷清。不過老爺家有四個姊姊,光是老爺家的姊姊們回娘家,就可以拼成大大的一桌,所以雖然我沒回娘家,但也覺得有一家團圓的感覺了。
我們去屏東的半畝園吃北方麵食料理,點了餡餅、蔥油餅、小米粥、蒸餃這一些,餵滿整整一桌的人,才花台幣三千,南部的物價,真是揪~感~心~啊。
看看這多汁的肉餡,天啊,我在日本怎麼吃得到?怎麼這麼殘忍啦。
看看小朋友吃得多開心啊,果然還是要家人團聚,才像過年啊。吃什麼都是其次了。(明明還是很重視吃....)
這餐館寫在廚房內的標語,怎麼這麼大陸啊?
過年除了在家滾來滾去,怎麼樣都在吃三餐,看著從博客來買的二十本書,啃得很開心外,我們還是有出去外面逛逛的。
這是六堆客家文化中心。
遠方那個,就是代表「六堆」。
在這裡除了小朋友可以跑來跑去,不要在家裡一直吵鬧以外,對我們來說,最大的收穫就是買到很多客家產品,都是很台灣的手工藝品,拿來送人真是太好了。
過年前明明很熱,台北還熱到33度,但是過年這幾天,天氣就變濕冷了,連最南端的屏東也是綿綿陰雨不斷,但是趁著回台北的最後一天,我們殺去吃念念不忘的潮州冷熱冰,不管氣溫幾度,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才是最重要的。
圓環一過來就會看到這一家是「正老牌」,他的對面寫的是「正老店」,到底誰才比較老,我看電視和人家部落格寫的都不一樣,所以我也搞不清楚。
每次我們都是去比較明顯的這一家吃,因為老爺說他才是當地人說的老店,可是上次聽到很多人和我說,不明顯的那一家,只是把招牌換過,其實他才是老店,因為我沒吃過另一家,所以這次換一家試試。
這次吃這一家。
假日果然人很多,工作人員一刻不得閒。
撐傘吃冰,這很有台灣人的氣魄吧!!
這就是冷熱冰啦,既然我兩家都吃過,我就來個不負責評論吧。
左邊這一家,湯圓比較特別,味道是平常比較吃不到的;冰比較細;芋頭比較軟爛。
右邊這一家,湯圓普通;冰比較粗;芋頭是他們的特色,很Q很香。
所以,兩家各有特色,當地人也各自擁護不同家(至少我就常聽到當地人都吃某一家,但每次聽到的都不同家....),如果胃容量許可,就兩家都吃看看吧。
接下來,順路(?)去買萬巒豬腳,雖然最有名的是海鴻,但是我比較推薦旁邊沒有人氣的「林家豬腳」,不是因為我姓林,這也不是我家開的,而是我曾經很無聊的同時買過兩家來作比較,是林家豬腳比較好吃,味道層次較多,口感也更Q。
不過這是個人觀感而已啦,大家青菜蘿蔔各有所好。
香QQ的豬腳,搭上特別的醬汁,天啊,我看得好想吃,為什麼豬肉不能帶來日本啦,好恨啊!!!
再次回到台北,假期已經近尾聲了,雖然也很想在家裡滾來滾去不要出門,但是我們還是有任務在身,就是去採買帶回日本的禮物。
於是我們再次來到了信義區,一方面也是這邊離我家近,一方面也是新光信義的地下樓真是太好了,什麼台灣土產都有,一次購足不用客氣。
當然,我也去拜見了一下前陣子很紅的貴婦百貨,的確是蓋的很不錯。
內裝也很不賴。
不過我可能真的不是貴婦命,我覺得不好逛耶,都不是我喜歡的牌子.....
現場音樂演奏,讓我想起以前教琴還有到處表演的生活。我只是懷疑,這些演奏的人,買得起這邊的東西嗎?
晚上和媽媽一起去美麗華iMax看「阿凡達」,我這阿俗第一次看3D的電影,果然,這一片劇情簡單,就是來看聲光效果的,還好他夠火紅,等到我回台灣還在上映,才不用在日本看日文字幕聽英文,可能一不小心就會睡著了。
吃了牛肉麵,這才算補了台灣美食的進度。
還順便吃了個優格冰淇淋。
美麗華的夜晚很美,第一次坐文湖線從我們家坐到這裡,路上很多彎道,我坐在最前方,感覺好像坐著時光機到一個奇妙的地方。
而木柵線,就這樣默默的不見了,以後都叫文湖線了。變了,台北在我不在的時候,悄悄地變了。
回日本之前,特地去之前的學生家買高級的牛排來煎,他們家的牛肉品質真的沒話說,價格又便宜,吃過之後,Costco的牛肉都可以丟到腦後了。
這是哪一家,之前介紹過,是川業食品公司,電話是02-8788-2662。
回日本的最後一個晚上,老爺冒著雨跑出去買食物,說是要補齊台灣小吃的進度,一口氣買了派克雞排、鹽酥雞的花枝、還有臭豆腐。
狠狠的補足了所有的遺憾。
在還不錯吃的長榮食餐點中,我們搭著波音,這一次,兩個多小時就飛回日本了。
飛機上還看了很可怕的鬼片「靈動」。
左邊是從日本飛台灣時的照片,右邊是從台灣飛回日本的照片,除了老爺的頭髮剪壞了,肚子吃肥了,來和去的行李包數一點都沒有減少。
本來從日本帶很多家人的禮物回家時還在想:回日本的時候就不用帶這麼多了,沒想到帶回日本的東西更多,大部分是要送人的東西。
去的時候,托運四包行李41公斤,回來的時候,拖運三包行李46公斤(!!),手上提的這一包糕點食物,少說也有8公斤,還要裝得很輕的感覺,免得被拿去秤重,沒想到地勤人員正眼也沒看我們一眼,46公斤就這樣過關了,可能我們一臉就是窮留學生,一付就是要把家當都扛去日本才甘願的樣子。
日本的地鐵建得早,可不像台北的捷運幾乎都有電梯,我們家入谷這一站,就是沒有電梯的小站,樓梯的出口還縮小,風洞的原理,在出口處都會有很強的風,往站裡面吹,所以上樓時會更艱辛。
兩個人扛著重重的50幾公斤行李(46公斤加上手提還有自己身上的背包),咬著牙往上爬,光亮就在前方!
回家後把行李攤出來看看,竟然佔了我整個房間這麼長。可怕的是,這還不是全部!!
很好奇我帶了些什麼吧?(其實一點都不好奇,還能帶什麼?)
帶了一些統計的書,還有一兩本隨身想看的小說,SJ熱心提供的實驗筆記(到現在還不想打開來.....),醫生開給我的果酸乳液,還有護手霜、八寶粥、魚丸。其他都是人家送我們讓我們帶回日本的。
好幾大包的零食、牛軋糖等等。
這是手工藝品類,送送平時和我交情不錯的女生們,還有辛苦替我們照顧KUMA的韓國學生、每次報告都幫我改日文稿的日本學生、喜歡收集工藝品的老師....不知不覺就買了這麼一大堆。
勸敗我最會,就讓我來說說我都買些什麼東西送人的吧。
手工藝品和一些台灣土產,是在這間台灣手工藝推廣中心買的,裡面東西很多,雖然有些亂七八糟分不出是台灣還是中國的紀念品,不過最上面一層樓有滿多有趣的東西,例如原住民的手工藝、小米酒、醃白菜、各類茶品、茶壺等等,連很貴的法藍瓷,這裡也都有。
這是在六堆客家文化中心買的手工藝品,是「紫岫工坊」的產品,當天有很多家來擺攤,可是這一家最好看最精緻。
我買了幾個以客家藍衫和遠東花布為設計的包包,還有項鋉和手機吊飾,這些都是很台灣的禮物,收到的人也滿開心的。
工坊的地址是:屏東縣麟洛鄉蹄村六雅街87號。
電話:08-7217909。
e-mail:j1619@ms36.hinet.net
托家人買的,多到像垃圾一樣的烏魚子,這些我如果拿去賣日本人,不僅旅費回來,還可以再賺一趟國內旅遊吧。
誰叫烏魚子在日本超超超貴,一片小小的就要台幣五千,我們買一片才五百,還是大大大大的一片,不過這當然是南部價啦,到了北部,好像就翻了一倍了。
至於這一堆更驚人的,當然是台灣不可少的伴手禮,糕點類啦。
我們實驗室常常有台灣來的訪客,大家每次都送鳳梨酥和茶葉,我想大家可能都吃膩了,也為了不想讓日本人以為台灣只有鳳梨酥,所以想帶些不一樣的東西來日本。
這次我買了先麥的芋頭酥,得到日本人一掃而空,老師一口氣吞了三個的結果,所以,我想應該是很成功啦。
台中的太陽餅,之前也有人送過,可是日本人的反應好像普普,所以這次我買的是我自己也愛吃的老公餅,不像老婆餅都是甜的,老公餅有海苔,甜中有鹹,比較不膩口。
在高鐵站買的高雄名產「杏仁酥」,雖然不知道他為什麼是高雄名產,可是帶來之後日本人都吃的好高興。唯一的缺點就是他帶來的時候很容易碰碎,這一點很討厭。
後面四罐圓圓的,是魚池的紅茶,一種是百年品牌,一種是阿薩姆紅茶,是在台灣手工藝推廣中心買的,據說很好喝,我還沒泡過,但我想應該真的不錯,魚池的紅茶一直都很有名。
台灣茶雖然有名,但是要泡台灣茶可是要一點技巧,也不能一直泡著,要邊泡邊喝,這日本人會喝茶的人是知道,但不會喝茶的人才是大多數,所以我們這次帶了簡易的茶具,想來泡泡台灣的東方美人茶給他們喝,這可是在九份買的高級東方美人茶,和天X牌的味道,是不一樣的。
前面一些就是散裝的茶包,送人方便。
來總結一下我覺得送日本人什麼東西適合好了。
日本人送禮是一個心意,所謂的お土産,就是當地的土產,所以日本不管到哪都有小饅頭まんじゅう,口味也大同小異,只是上面印的花樣和地名不同罷了。
但是日本人還是會送,我以前覺得這種行為很奇怪,但後來覺得這就是日本人什麼都要「大家一起」的習慣,我去旅行,身邊的人不能去,那就帶點小禮物回來,大家開心就好。見面禮也是,不用很高級,但就是不要空手到,小小的心意而已。
台灣人很熱情,甚至常常是過度熱情,以為送禮就是要大要多,其實根本不必。曾經看別人的網誌上還看到有人送日本人一個「匾額」,因為大就是好,送這麼大,表示真的很歡迎你,可是對日本人卻造成困擾,這麼大一個東西,是要人家怎麼帶上飛機回日本啦?
所以,送些稀奇古怪的東西,不如送一些小巧精緻的物品,小點心就很合適,而台灣正好這種小點很多,又作得很好吃,我就來推薦一下吧。
鳳梨酥不必說了,有名的店家很多,我推薦新光信義的地下樓,特別是A11館有很多台灣名店,我最喜歡的是「寶泉」,他的蛋黃酥也很好吃,我自己都常常買來吃,還會託人家從台灣帶給我,讚!
「舊振南」也不錯,其他家也都可以試吃再挑,每次買禮物,新光這裡就可以一次搞定,我很滿意。
日本的芋頭和台灣不一樣,比較不香,但口感很Q,不過他們多是拿來作煮物,不太會作成甜點,所以芋頭類的點心,對他們來說也是很特別。先麥的芋頭酥,信義新光的A8館地下樓就有,也是很方便。
本來我還想帶新鮮的大甲芋頭,只要去皮切塊,在機場先去防檢局報備,是可以帶來日本的,只是這次行李實在太多,無法再多帶了。
烏魚子不用說,如果對象是會料理的人,可以送,如果不會料理,那就作給日本人吃,他們一定很愛的。
台灣手工藝推廣中心還可以買到愛文芒果干,雖然泰國、菲律賓的芒果干也好吃,但是愛文的味道不一樣,也很棒。這裡同樣還買得到洛神花的蜜餞和乾燥洛神,今天開給日本人吃,他們還滿喜歡的。
小米酒,是很特別的酒,除了紹興酒之外,是另一個選擇。至於高粱酒,我在這也看過人送給日本老師過,喜歡的人也是有,但不能接受的比例比較高。
還有我剛剛提到的魚池紅茶,是除了烏龍以外的選擇。
香水蓮花茶,是在機場看到的,很特別,味道有點像蔬菜湯,他們不見得很愛,但滿有趣的,在日本買很貴,請他們喝喝看倒是不錯。配著甜點吃很合適。
牛軋糖,不怕壓,攜帶起來很方便。
台灣於我,現在真的很陌生,不論是台北還是屏東。
回台灣之前,日本人常問我說:「什麼時候回台灣啊?」
到了台灣,親朋好友們又會問:「什麼時候回日本啊?」
都是「回」,到底哪裡才是回家,我已經搞不清楚了,在台灣的這幾日,明明是歸鄉,卻玩樂的像是出國,吃吃喝喝,處處都有新鮮事,但又格格不入。「家」,是哪裡?
現在最熟悉的,是東京住的附近,買菜要去多慶屋,買肉要去赤札堂,上課下課的路,一年四季都有不一樣的美。聽到日文,想聽的聽得懂的就聽,不想聽的就當聽廣播放空,語言上的隔閡,慢慢的也沒感覺了。每天早上和KUMA出去散步,聽到歐巴桑的招呼聲,看到冷得半死還只穿個小短褲上學的小學男生,這一切的一切,反而讓我覺得親切。
從日本成田機場走出來時,冷冷的風,空空蕩蕩的街道,以前我常覺得日本這國家沒有生氣,但現在,我竟然覺得這種感覺很安心?
出國近兩年,人老了,對很多事情都看得很淡,當初放下高薪,決心出去學新的東西,慢慢的,物質名利,變得一點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作正確的事,走自己的路,滿心以為這是成長,但為什麼,覺得自己和家的距離,變得越來越遠了?
台灣和日本,哪裡才是家?
不知道算不算題外話,這些是我們準備帶去學校的禮物。那一個行李袋,可是有一個登機箱的容量呢。
為什麼要帶這麼多呢?誰叫我們研究室人太多,大家又都對我很好,是該說我人緣好嗎?每個人回國我都會拿到禮物,所以一定要回禮啦。
也感謝這些人,可以讓我的生活這麼多彩多姿。
老爺就帶著這大包小包來去接KUMA回家。
我們不在的時候,KUMA就要住旅館,一個晚上要日幣3500,十幾天加上稅金,她一個人的住宿費要五萬多日幣,等於我們兩個人的來回機票。
好在,好心的韓國學生南桑,主動提出要幫我們照顧KUMA,只是她前幾天要去參加學會,又正好遇到博士班入學考,所以只能幫我們照顧後面的那一周,不過這樣還是幫我們省了不少錢,滿心感謝啊。
KUMA在人家過得很好,還學會了韓文的「球球」,可是一回到家裡就不會聽了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