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以前有個鋼琴的學生,是個可愛的小女生,個性有點硬,所以很多老師都不想教她,最後只有我這個「很兇」的老師可以跟她合得來。
不過這個女生牛歸牛,練琴也很懶,但鋼琴其實彈得不錯,對音樂有種天生的敏感度,稍微點一下,就能表現的很好。
而且她有個特性,「很愛比較」,喜歡競爭,更愛比賽。這倒也不錯,可以利用這個特性,激發她的潛力。
但是她有個很令我頭痛的媽,常常發出驚人之語,我的朋友們聽過她說的一些話,都說:「她可以去出個語錄了。」
她不了解她女兒愛表演、愛比賽的個性,常常答應讓女兒表演了,也練習得很好了,然後突然說一句:「那天想出去玩,不上台了。」
之後很明顯的可以感覺到,小朋友變得很懶、不想練琴,這也是想當然的事啊,她的成就感就這樣被剝奪掉,
然後媽媽就又開始對她發脾氣,也會對我說些五四三的話。
我爸爸是大陸來的,他的家鄉話是「潮州話」,我媽媽的母語是「閩南語」,
從小生長在都市的我,加上當時學校裡「我不說台語」的政策推行得很成功,我這一輩在台北市長大的小朋友,很多人對於台語,都是會聽不會說。
我因為小時候媽媽的逼迫,在家一定要說台語,所以我也還算是可以在覆歷表上,寫個「台語可」的人。
不過可惜的是,爸爸因為都想用潮州話講秘密,刻意不教我說潮州話,所以我只會聽、不會說。(但是他不知道我會聽,所以秘密還是都被我聽光光了,呵呵)
小時候很討厭媽媽這樣逼我說台語,但長大工作之後,發現多會一個語言真的是很吃香的事,常常跟一些上了年紀的主人在講話,因為會說他們熟悉的語言,所以可以輕易的得到他們的信任。
We speak the same language. 在人際上是件很重要的事。
而且因為多語言的刺激,我覺得我在學語言上,算是滿快的。
尤其台語保有很多的古音,是國語裡沒有的,在學一些東南亞國家的話的時候,會比較簡單,也是一個優點。
所以我很喜歡鼓勵我的學生,家裡如果剛好有人會說國語以外的語言,一定要趁小好好學一學。
可是我身邊這些都市孩子,常常都會覺得「台語都是拿來罵髒話的」,「台語沒水準」,
所以會拒絕學方言,也不喜歡爸爸媽媽說方言,覺得很丟臉。
我個人是認為,閩南語不等於是台灣話,因為台灣不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地方,客家話、原住民的話,都算是台灣話,
所以我希望學生會說方言,並不是什麼政治意識,只是覺得我們都花錢讓小孩去學英文了,這種不用花錢的語言,為什麼不學會呢?
話題回到我這個學生。
這個媽媽的母語是閩南語,事實上,她的國語還挺不標準的,可是這個小朋友也是覺得台語沒水準,所以拒說台語。
有一次課後聊天,這個女孩又在和她媽媽說:「媽媽,妳不要說台語啦。」
我就趁機說:「妳可以跟媽媽學台語哦,妳不是想當空姐,空姐都要會說台語的。」
沒想到她媽媽馬上回了我一句:「我女兒長大不作服侍人的工作。」
這句話簡直是當場狠狠的甩了我一個巴掌似的,我只不過是利用小朋友的夢想來鼓勵她學語言,又不是代表她長大一定要當空姐,而且空姐也是很多人稱羨的工作,她憑什麼瞧不起這個工作?
不過真正震撼我的,不是她的反應,而是她的觀念。
什麼叫作「不作服侍人的工作?」
是老闆?醫生?律師?還是總統?
以我的理解,這些工作都是服侍人的工作!
後來這個小女生還跟我說過一句說:「我不用很認真啊,我又不用找工作,反正我長大當CEO就好了,只要管人家就好。」
哇!現在的小朋友真是志向遠大,她家也只是中產階級,也不是什麼富豪人家,竟然也可以說出這麼豪氣的話。
我不知道她長大會作什麼,但我不相信有人可以一輩子平步青雲,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吧,我好奇的是,父母教她的價值觀是什麼?
因為這件事,讓我開始認真的觀察跟思考,台灣的家長,是怎麼教小孩選工作的?
怎麼會突然想到這些事呢?
這個人叫作中川誼美,前幾天看到電視節目在介紹她。
她現在最出名的應該是她經營的旅館「吉水」,最初是她被京都的一個古民宅所吸引,於是接手把它經營成旅館。
因為經營得很好,後來觸角又延伸到銀座以及綾部。
她的旅館的中心思想是「回歸日本傳統的生活方式」,所以她的旅館房間裡,沒有電視、網路,提供的是有機的、無農藥的食物,
她以她獨特的方式、親切的接待服務,在英國的旅遊評鑒上,她的旅館被評為日本第二名。
看到她以非常純正的英語及法語口音在接待客人,真的是眼睛為之一亮,這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啊?
一開始,我猜想她是受旅館經營的訓練的人,一定作了很多年的旅館經理之類的,然後才有能力自己這樣經營一個旅館。
結果我完全猜錯。
她這樣60幾歲的一個女生,竟然是慶應大學畢業的高材生,在當時一定很不簡單。
畢業後嫁給先生,當起家庭主婦,同時也協助先生的公司經營,
他們兩人在70年代曾到美國住過一年,遇到當時的嬉皮一族,被他們的很多思想震撼到,例如素食主義。
於是她一直用有機的飲食觀念在照顧家人。
直到她50多歲時,看到了京都的一個古民宅,覺得實在太美了,一時衝動買下它,才開始她的旅館經營事業。
這張海報,是我之前在一個露營地看到的,它是個很複雜的思考流程圖,是日本在教小朋友的教材,教他們如何以自己的興趣與特質,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。
不要說這種東西到底有沒有幫助,至少在他們的小小心理,已經對很多工作的「名稱」,留下一個印象。
我們小時候,叫得出幾個工作?
光是我常常問學生:「你爸爸媽媽的工作是什麼?」,很多人都不知道。
所以有一陣子,我給學生的回家作業是:「問清楚自己爸爸媽媽的工作是什麼。」
我果然是個很怪的人.........
常常跟這些日本人聊天,問起他們選擇職業的動機,每個人幾乎都可以說上一段。
而跟小朋友聊,他們也會天真的告訴我,他長大要蓋鐵路,要當銀行行員,要開火車,要當護士,要當作家、漫畫家.......
而且還可以說出滿滿的理由。
我們小時候也常常在寫「我的志願」這一類的文章,我記得我們以前總是很沒創意的寫什麼當醫生、當老師之類的,
但常常也沒啥原因,只因為我們也只有聽過這些工作。
我也很喜歡問學生「將來想作什麼」這種八股問題,但我常常得到的答案是:「都可以,有錢就好」「不知道,我要賺很多很多錢」
我已經很少可以聽到他們想作什麼,聽到的都是由「賺大錢」這個觀念所取代。
我有個表哥,當年是考進研究所的時候是榜首,他念的是地質,常常要在到處作土質考查,
有一次,他跟著老師在田裡作考查,一個媽媽帶小孩經過,媽媽趕緊機會教育:「你要好好念書,不然長大要像他們這樣當工人」。
表哥聽了當場很多烏鴉飛過.........
我以前也常常聽到學生家長,會花一個晚上不睡,只是因為她兒子作文簿上寫說:「將來長大要當工人。」
於是得花上一整晚跟兒子解釋,這是多麼沒出息的工作,不可以這樣想。
我不懂,這樣想有什麼不對?想當工人這麼糟嗎?
我所接觸過的日本的工人,都讓我很敬佩,穿著整整齊齊的制服,保持的乾乾淨淨,講話也客客氣氣,作事一絲不苟,當然爛的還是有,只不過平均來說素質很不錯。
至少他們會以自己的工作為榮。
雖然說日本人很假,表面上很客氣,私底上可能恨你入骨,
但我一個跟你不熟的人,為什麼要承受你的真實面?為什麼要接受你的不禮貌表現?
所以我也認同這樣的虛假。
台灣的工人,一般來說地位偏低,平常家裡都不太會想讓小孩去從事這樣的工作,可是這工作真的不好嗎?
我是很尊敬他們,因為這的確是專業技能,但是台灣的工人常常讓我很失望,少數遇到幾個好的,真的是感激不盡。
我之前因為家裡整修以及工作時必須監工,也要管醫院的維修,所以跟這些工人們有許多接觸的機會,有時候真的被氣到會跟他們大吵,
明明可以作的盡善盡美,卻想混混就過去,實在不能理解。
之前在醫院監工的時候,我抓著工頭跟工人驗收,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看,
我說:「這個水槽沒收邊啊,這個牆沒鋪平,這個櫃子開錯邊,這尺寸不是我們當初說的吧......以上請修正。」
沒想到工頭竟然回我:「你真的很難呼攏過去耶,想說你沒看到就算了,其他公家機關都沒這麼硬,你好囉嗦。」
雖然後來他們還是一邊碎碎念一邊修正了,不過我想我應該被作成小草人,半夜被剌了幾百萬次了吧。
因此,我覺得台灣的工人很多都是「是不為也,非不能也。」
對自己都沒什麼要求。
連他們對自己的工作都可以這樣不看重的話,我們一般人怎麼會想尊重他們呢?
他們被看不起,自然事情也不想好好作。
於是,這就變成惡性循環。
在沒來日本之前,都覺得日本人是那種很壓抑的社會,所以都是些沒有夢想,沒有創意的人,大家都要照著被規定好的路線走,
來到這裡之後,才發現之前的了解很片面。
日本的確很個重規矩的國家,有時感覺他們死氣沉沉,因為要遵守規範才能維持社會秩序。
不過,他們是很鼓勵小孩敢於擁有夢想的。
光是看他們的漫畫,而且大人小孩都在看,裡面的內容天馬行空,就知道他們平時擁有的刺激,比我們多的多。
東大是個研究型的大學,作研究就必須要有新的點子,因此保有創意,對這些作研究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。
於是我們常常會有很多怪怪的課。
老師也會要求我們不可以只念自己的研究相關的東西而已,也要多多涉獵不同的領域。
大家真的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皆行。
所以我在這裡,就連我這個平時鬼主意一堆的人,跟這些日本人相比,好像也不算很有創意的了。
這會讓我想到,之前我有一個鋼琴老師,在美國念書的時候,被逼著要上很多怪課,例如政治跟經濟的課,
很怪吧,明明是去念音樂的,卻還得念這些奇奇怪怪的科目。
她說她當時也是啃得很辛苦,但卻意外的學到很多不同領域的東西,反而對她的音樂很有幫助。
有時候就是這樣,不同的刺激,可以激發出更多的火花。
最近看到看護士們在看的一個,給動物醫療工作相關人看的雜誌,裡面有一篇是一個開業獸醫師的專訪,
他原本的志願也不是當獸醫,但後來因緣際會走上這一行,他特別提醒新進社會的年輕醫師:「働きがい」很重要。
他的意思是說,一個工作,對你來說有沒有價值是很重要的。
他建議要把自己的工作當一種使命,自己不可以看輕自己的工作,也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,
日本人是喜歡把話都說得很好聽啦,而且他們在研修階段薪水少歸少,一旦過了這個期間,通常都可以獲得相對應的報酬,這跟台灣只有老闆在賺錢的情形,是很不一樣的。
不過如果真的可以抱持這種熱情的心態作事的話,很多痛苦就可以忍受了。
以前曾經聽一個藝人說:找到你的興趣當工作,那你一輩子就只會有一份工作。
以前我在台大和北大的社團教課, 一個學期學校只有給6000塊的薪水,根本是去作慈善事業的,這些錢哪活得了?
但是我還是教了很多年,因為學生的學習熱誠,也會剌激出我的熱情,
不過前提是,我還有其他收入啦,不然真的會餓死。
回到正題,我一直很努力的在想,台灣的父母是怎麼教小孩選擇職業?
其他人我不曉得,但是我在考完大學選填志願的時候,身邊一堆「大人」都告訴我:「去念資訊,當工程師很賺錢,配股就拿到你手軟。」
我:「可是我對這一類的東西沒興趣啊......」
大人:「唉啊,你小孩子不懂啦」
不然就是:「去填法律系啦,當律師錢很好賺。」
我:「可是我是第三類組的,根本不能填法律啊。」
「反正你聽我的,當律師很好啦。」
我:「但是我真的不能填啊。」
大人:「你這小孩怎麼這麼不受教啊,我不理你了啦,不要後悔喔。」
到底搞不搞得清楚狀況啊?
所以我回想起來,我從小到大得到的資訊都是:醫生啦,律師啦,老師啦才叫工作,其他萬般皆下品啊。
我淺薄的認為,在台灣人的眼中,「職業是有貴賤的」。
所以有些工作永遠是熱門的,有些永遠就是爛工作。
到最後,國家機器的運行,就出了很大的問題。
德國的小朋友在12、3歲的時候,就要選擇職業,一個10來歲的小孩真的知道自己的志向是什麼?
所以常常都是老師或是家長替小孩決定未來,最後往往是「龍生龍,鳳生鳳,老鼠的兒子會打洞。」
工作常常都變成「世襲」的。
以「自我實現」來說,這是很悲哀的,但以「國家機器的運作」來看,每一個人就可以當好自己這個螺絲釘,工作平均分配,合作才會進步。
這個作法或許不完美,但這種分工的觀念令我很嚮往。
在台灣的普遍觀念裡,大家都想當老闆,不想當員工,不想被管,想當頭。不想作個螺絲釘,(小時候我們不都是學說我們要當好這個社會螺絲釘嗎,好像都是騙人的感覺)
不過當頭就這麼好嗎?
我很幸運的當過被管的,也當過管人的,不過我覺得不論不哪一個,都是一門大學問啊。
並沒有所謂當「頭」可以吃香喝辣,不用作事,反而肩上要擔的責任更重,壓力也更大。
所以如果真的可以讓每個工作都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,職業如果能不要有貴賤,該有多好........(痴人說夢中)
真的是越扯越遠,我只是想說,如果將來我的小孩告訴我,他長大想當工人,只要他能告訴我原因,我想我會很高興的接受。
「我女兒將來不作服侍人的工作」,希望我以後不會說出這種話,畢竟她這個娘,也是一直在作服侍人的工作啊。
這一篇的主題,其實我好早以前就想寫了,因為這個話題我整天掛在嘴上,老爺聽到耳朵都快長繭了,
只是我一直理不出個流暢的描述方式,寫寫停停,分了好多天才寫完,雖然看了看,還是覺得寫得有點怪,不過就請大家見諒啦。
我畢竟當過十年的老師,對這種教育議題,實在一說就停不下來呀。
真是猴話,A害啦.........